全球知名电子制造商IMI(斯比泰)重组全球业务关闭中国成都工厂

全球知名电子制造商IMI(斯比泰)重组全球业务关闭中国成都工厂

来源:nba免费直播小9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7 07:34:28

综合外国媒体报道,菲律宾阿亚拉集团(Ayala Corp.)旗下的 Integrated Micro-Electronics, Inc.(IMI)正在推进其全球业务重组计划,旨在应对全球市场变化、

产品详细

  综合外国媒体报道,菲律宾阿亚拉集团(Ayala Corp.)旗下的 Integrated Micro-Electronics, Inc.(IMI)正在推进其全球业务重组计划,旨在应对全球市场变化、优化运营效率并削减成本。而关闭位于中国成都的工厂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
  公开资料显示,IMI是AC Industrial Technology Holdings, Inc.的制造部门,后者为Ayala Corporation的全资子公司。IMI是一家合同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商,为汽车、工业、医疗、电力和电信等多个行业提供电子科技类产品。该公司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9家工厂。IMI斯比泰公司一直与HP、LG、华为、艾默生等世界500强公司结伴而行,是世界级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商。

  据IMI向菲律宾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,成都工厂的生产工作已于2024年12月正式停止。该公司表示,成都工厂已顺利完成对客户的全部承诺订单,并将剩余的客户项目顺利转移至其在别的地方的工厂。目前,IMI正在积极地推进成都工厂的关闭流程,预计将在1月底前完成资产和设备的转移工作,并计划于2月份将相关房产移交给房东。

  IMI首席执行官Louie Hughes在声明中表示:“我们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确认和保证运营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,同时增强我们以灵活性和成本效益为客户服务的能力。关闭成都工厂预计将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,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交付水平。”此外,休斯还对成都团队的奉献和辛勤工作表示感谢,称其确保了平稳过渡。

  此次关闭成都工厂是IMI全球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。此前,该公司已终止了在美国的原型设计和制造服务,并将其业务转移到北美、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工厂。在亚洲,IMI还关闭了其在日本的销售办事处,并正在减少其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员工规模。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的诸多挑战,包括高利率、库存水平过高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等问题。

  从财务角度来看,IMI自2019年以来每年均出现亏损,但通过一系列重组和成本削减措施,该公司已取得很明显的成效。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IMI的净亏损已从上一年的8526万美元大幅削减89%,降至924万美元。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公司支出削减了18%,降至7.7202亿美元。

  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IMI的重组举措是其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战略调整。通过关闭成都工厂并集中资源于更具战略意义的地区,IMI有望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保持领头羊,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

  跨国企业特别是全球知名电子制造商外资迁离,对中国制造业必然造成极大的冲击。事实上,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,之所以可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正是大量吸引外资,从而成为世界工厂的结果。说到底。假如中国当初没有大量吸引外资,就不会成为世界工厂,中国经济也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。可以肯定的是,外资对于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,对于中国经济十分重要,甚至十分关键。

  随着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趋向,接下来产品加税是不可避免,越南估计也难逃加税的命运,表面看,是企业搬家了;深层次讲,却是全球供应链在重新洗牌。近年来,这些外迁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上“花式搬家”,最常见的目的地是东南亚国家,比如泰国、越南。为什么选这儿?说白了,还是“钱”的问题——这些地方人工成本更低,政策也更友好。比如某知名电子制造商,不久前就把一部分工厂搬去了泰国。企业自家算盘打得响,还能规避一些地缘政治风险。但撤离并不等于完全割裂关系。其实日本企业的供应链依然离不开中国,只是形式从“整包外包”变成了“分段采购”。对此,有专家指出,这种变化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国内相关企业可能会因为订单减少而受挫,但另一方面,这也能倒逼国内制造业补短板,变强硬。再来看美国企业。这几年,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所谓的“友岸外包”战略,也就是把产业链向盟友国家转移。比如,某大型机械制造商最近把工厂从中国搬到了墨西哥,研发却依然留在美国。这既是一种地缘政治选择,也是为了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。德国的企业更有意思,它们的撤离更多是受政策推动。欧盟现在大力推进绿色转型,德国的汽车巨头们纷纷响应政策,在欧洲本土建设新的电动车生产基地。于是,原本在中国规划的一些项目被砍掉,东欧国家成了新宠。比如大众汽车,就大幅增加了在波兰和捷克的投资。这种撤离短期来看会带来技术外流问题,但同时也为国内新能源车品牌提供了更多的竞争机会。

  外资撤离,带来的第一个冲击是供应链断档。比如,日资企业大幅减少中国原材料的采购,导致国内相关产业上下游协作的节奏被打乱。一些小企业因此直接“断粮”,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。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高端流失。像德国车企撤离,就让国内的一些技术合作项目停滞。过去靠外资带技术的模式现在行不通了,反而需要企业自己搞研发。此外,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趁机抢走了不少劳动密集型订单。像耐克和三星这些巨头,现在更愿意在越南开工厂。有人形容得很生动:越南这几年就像一匹黑马,拉走了一车车属于中国的“蛋糕”。但说到底,抢的也只是低端制造业的活儿,利润不高,风险还大。别光盯着问题不放,危机里也藏着机遇。

  外资撤离的过程,实际上是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一次考验。首先,竞争压力会逼着国内企业加速技术突破。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,随着德国车企减少在华投入,国内品牌正好趁势崛起,迅速占领市场高地。现在,比亚迪这些品牌已经逐渐走出了“模仿者”的标签,成为全世界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。其次,外资撤离倒逼国内经济改变路径依赖。过去,我们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外资,结果就是一直在低端产业链上打转。现在,经济要发展,光靠低价是不行的。得做自己的品牌,抓住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那一环。最后,外资撤离也让中国数字化升级的步伐加快了。印度最近几年在全球IT外包市场上的表现抢眼,吸引了不少外国投资。

  中国虽然在这块起步晚,但“后发优势”同样明显。很多科技公司现在都在探索“AI+大数据”的新方向,为未来市场的竞争奠定基础,昨天全网刷屏的deepseek就是例子。说到底,外资撤离并不代表经济。外资的选择,往往更像是一种全球化的调整,而不是“全面放弃”。目前,中国依然具备全球无法替代的优势,比如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、高效的物流网络,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。但这不代表我们大家可以高枕无忧。要让外资愿意留下来,营商环境的优化必须得跟上。政策得透明,合作得公平,市场得开放——这才是真正吸引全球投资的底气。

  更多关于最新的线缆行业发展讯息,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!我们将第一时间搜寻到行业前沿讯息和您一起分享!不做盈利用途,文中观点都是基于公开数据及信息,仅供交流,不构成投资建议!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对话越野拉力赛“扳手哥”:当时用扳手代替方向盘跑了八九十公里,今年还要参赛

  球王出世?被外媒称丑陋但强大的中国巨舰,排水量达30000吨

  顶流花倒贴糊咖小生?蔡徐坤直播被封?陈妍希新恋情?王一博张译对打?姨太问答

  马斯克和美财长激烈争吵细节披露:胸口相抵 狂飙脏线万元盖了别墅 如今说自己很后悔

  马斯克和美财长激烈争吵细节披露:胸口相抵 狂飙脏线万元盖了别墅 如今说自己很后悔

  SGA38+5+6雷霆险胜灰熊4-0横扫晋级,莫兰特伤停皮蓬30+11+4

  华子29+8+8森林狼掀翻湖人2-1勒布朗38+10东契奇带病17+7+8


上一篇: 立陶宛很绝望与我国闹翻4年后最初美台说好的协作至今没看到

下一篇: 搞机time的厌恶不必不收钱